www.bifa88.com-88bifa必发官网-bifa88

【匠心师者】付莹:愿为“莹”火,点亮学生前行之路


微信图片_20240525152720.jpg

她是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砥志研思、潜心科研,引领极暗光夜视成像研究前沿;她躬耕讲坛、以教为先,用心用情讲好每一堂课;她春风化雨、立德树人,着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引领学生成长……她是www.bifa88.com-88bifa必发官网-bifa88计算机学院教授付莹。

在www.bifa88.com,做匠心师者

2016年,博士毕业的付莹加入www.bifa88.com-88bifa必发官网-bifa88,成为一名www.bifa88.com教师。“教师一直是我心中很向往的职业,把自己所学所思传授给更多的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学习和进步,是一件很幸福、很有价值的事。”

微信图片_20240525152723_副本.jpg

付莹为学生授课

与www.bifa88.com结缘,源自一份特殊的情感链接。付莹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陕西人,在陕西人心中,延安不仅代表着一段艰难又光辉的历史,更是一份对先辈们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精神的传承。而www.bifa88.com-88bifa必发官网-bifa88的前身是1940年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延安,这一红色源点,让付莹对www.bifa88.com产生了一种宿命般的好感。如今,已在www.bifa88.com工作7年的付莹十分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bifa88对青年人才的重视和培养让我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我还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学生,无论是课堂上的讨论互动还是科研上的灵感碰撞,都是我人生的宝贵回忆。”

在bifa88课程《计算机视觉》的课堂上,讲到关于图像处理的问题时,付莹介绍了非局部相关性方法,又由此延伸至学术热点“大模型训练”。不明就里的学生可能会疑惑,这两者之间有何关系?随着付莹抽丝剥茧的讲解,一条清晰的脉络跃然于脑海。训练大模型的一个重要方法叫做Transformer,深究其方法原理便会发现,其深层次的本质即是利用局部相关性来学习模型。类似这样的知识延伸在付莹的课堂上不胜枚举。

在教学上,付莹坚持前沿知识进课堂,让学生明白科学理论的发展脉络,最前沿的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现今最好的技术都应用在哪里。同时,将前沿热点与过去的知识作链接,因为很多当前流行和的概念实际上都有它们的历史根源,在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核心思想,这种梳理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坚实和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将知识讲通讲透,是付莹在教学上的坚持。从教多年,她对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精心准备,这是职业操守,更是由热爱而生的匠心。

一以贯之,扎根科研一线

让摄像头在夜晚极暗的环境里,拍照如同白昼,这是付莹的研究方向之一,极暗光夜视成像。众所周知,极暗环境下想要拍摄到清晰的图像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但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城市安防还是科学研究等方面,暗光成像的需求正日益增长。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让暗光图像清晰可见,成为了付莹思考的方向。

微信图片_20240525152726.jpg

付莹与学生参加计算机视觉巅峰大会ICCV 2023

以往大部分的暗光成像研究,或是更新、重建光学系统,或是构建后端的图像处理应用。不同于传统的研究方式,付莹带领团队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基于采集设备本身的暗光成像研究,例如,基于广泛使用的CMOS光学传感器芯片,构建基于传感器特性的噪声模型和设备噪声参数标定方案,无需更换采集设备便可减弱图像噪声,提升成像清晰度,极大提高了采集设备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成本。付莹在暗光成像领域的研究成果已在月球探测、遥感测绘、夜景拍摄、安防监控、医疗诊断多方面进行了应用探索与合作。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应用效果也将持续提升。

科研是一个持续深耕的过程,付莹始终扎根在科研一线,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以研促用,以研促学,以用促行。“基础研究是基石,为实际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同时能够反哺课堂,让学生们了解前沿的理论知识;通过应用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实实在在的服务于国家战略和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探索应用的过程又是很好的育人资源,带动学生参与进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微信图片_20240525152729.jpg

付莹与“挑战杯”学生创新团队合影

近五年,付莹在国际重要期刊会议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60余篇,获计算机学会推荐A类会议ICML杰出论文奖和国际会议PRCV最佳论文奖。作为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国家级重点项目,作为主要完成人获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悉心育人,不负此行

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舞台上,来自www.bifa88.com的“夜视鹰瞳——新型智能极暗光夜视成像系统”项目获得全国金奖,项目团队负责人2022级博士生梁瑛平正是付莹的学生。从一名科研小白到捧得金奖,梁瑛平的科研之路是付莹引入门的。“我第一篇投稿的论文是发表于计算机学会推荐A类会议CVPR,当时我还是大四,对科研可以说一无所知,是付老师鼓励我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在交稿前的那几天,付老师把我的论文打印出来,带着我逐字逐句讨论修改,最终这篇文章被成功接收。”

微信图片_20240525153016.jpg

付莹指导学生修改论文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科技的进步需要更多科研人才前赴后继的努力与耕耘,付莹不仅自己奋战在科研一线,也立志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所处不同的能力阶段,帮他们规划制定具有挑战又切实可行的科研目标,让学生们“踮起脚”向上努力,在完成一个个阶段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科研能力,通过正向反馈树立科研自信,从而更加敢想敢为、善作善为。2019级博士生张涛表示,导师付莹对于学生们的未来规划十分耐心细致,合理的目标设定让大家看到自己的努力是能够有成果的,从而更加有动力持续钻研探索。

微信图片_20240525152732.jpg

付莹与毕业生合影

付莹作为导师,不仅指导学生科研,同时也在为人处世上影响着他们,做事勤奋、做人正直,树立团队精神、奉献精神,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将个人理想奋斗融入祖国建设,这些谆谆话语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们。她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郑永荣在2022年毕业,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选调生,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付老师非常关心我们的未来发展,比如在就业问题上经常和我们说,找工作不能只看薪资待遇,更要看工作的意义和发展前景,鼓励我们毕业生要结合国家战略选择工作方向。”

从教多年,谈及师者之理想,付莹表示,“不论是我的教书育人之路还是学生的科研成长之路,都能不负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