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维也纳大学Annegret Pelz教授到外国语学院德语系讲学

供稿: 李慧   摄影: 魏靖琦   编辑: 闫璐
 

 
       2012年12月,我校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正式确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和师生交流机制。依据该协议,作为我校外聘专家重点项目,维也纳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Annegret Pelz教授于2013年10月14日至28日到我校作短期讲学。讲学期间,Pelz教授将以“记录现实——笔记本中的文学”为主题,为德语系师生以及北京德语学会会员作系列讲座,研讨当代德语文学中的“微形式”纪实体裁。

       第一次讲座于10月17日下午举行。报告开始前,Pelz教授通过一系列图片向在座的师生介绍了成立于1365年的有悠久学术传统和文化底蕴的维也纳大学以及拥有160多年历史的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所。该研究所现拥有60多名教员,3400多名学生,是奥地利最大的德语语言文学研究与教育机构。


 
       随后,Pelz教授进入讲座主题。她首先阐释了关于报告主题的理论背景。法国文学批评家、符号学家Roland Barthes认为,长篇小说的准备工作绝不是刻意的书写,而更近似于做笔记。作者将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瞬间匆匆记下,待回到书桌旁再仔细阅读并加以整理,开始真正的写作。Barthes列举了三种有趣的文学记录“微形式”:笔记、相簿与日本的俳句。报告中,Pelz教授展示了一系列体现相应形式的当代文学作品,如德裔日本作家Yoko Tawada的小说。尽管这些作品将自己定义为长篇小说,但其实质上由若干小篇幅的叙述段落组成。小说中的每一个表意符号背后都会产生一个故事,每一个记录的瞬间都是对现实的表达,于是两种现实在书中重叠:包含城市建筑空间的现实与记录于纸页上的现实。 

       Pelz教授还介绍了德国现实主义代表作家Arno Schmidt的“相簿诗学”,并列举分析了相应的文学作品,如W.G. Sebald在作品中插入档案馆中搜集到的照片,Mosés的小说如单个片段的组合,而Ilse Archinger的作品则体现了作者对记忆可靠性的怀疑:人并不能像翻阅相册一般经历人生,因为回忆是充满缝隙的不完整存在。 


 
       Pelz教授强调,所有这些作品都呈现出瞬间性的记录方式,它们并不是架构完整的世界,而更多地是在利用这种记录方式实验探索如何进行现实主义的创作。作品本身不再包含传统长篇小说的连贯性,更多地建立于一种破碎的记录与展示形式之上。这是从笔记本记实体裁出发,考察当代德语文学作品中与之相关联的创作手法而得出的结论。在未来两周内的系列讲座中,Pelz教授将与德语系师生一起通过作品研读深入探讨这一文学现象。

(审核:姜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