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民商法专业研究生举行本学期第十一次在线读书会

  2020年7月19日下午两点,2018级和2019级部分民商法专业的同学通过微信视频会议召开了本学期第十一次在线读书会。与往常无异,同学们一起分享了近期阅读的书籍并就其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2018级法律硕士李欣蔚同学近期阅读了程啸的《侵权责任法》和戴维·迈尔斯所著的《社会心理学》,并就后者进行了分享。该书以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为起点,通过解释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给出如何处理或避免这些事情方法,能够让我们游刃有余地处理任何问题。在书中第二章讲到:如果良好的自我感觉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就不会不把批评放在心上,我们将会更加倾向于去批评别人而不是对他们倾注感情,更加倾向于在压力下追求成功而不仅仅是在行动中获得快乐。时间久了,如此寻求自尊并不能满足我们对能力、人际关系和自主性的深层需求。对自我形象少些关注,多培养自己的才能和发展人际关系,因为这些最终会给你带来更大的幸福感。书中第六章提到了从众和服从。从众是由于群体的压力而改变个体自己的行为或信念,其表现形式有两种:顺从是迫于外部压力而与群体趋同但内心并不赞同;服从是顺从的一种,是指对直接命令的顺从。接纳是指内心认可社会压力并在行动上保持一致。我们平时提到的打呵欠会“传染”,这也是一种从众现象。这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我们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

 

  2019级法律硕士卓志旭同学近期阅读了简·博克与莱诺拉·袁的《拖延心理学》和艾伦·德肖微茨的《最好的辩护》,此次主要分享了《拖延心理学》。本书开篇明义,指出拖延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使得我们呆在自己的舒适区,不去面对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一面,帮助我们躲避内心的痛苦和恐惧。适当的拖延是有益的,不会使得我们的神经过于紧张。作者分析了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即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作者对症下药,认为克服拖延在大方向上要调控自身的行为与心理。在行为上首先要确定可操作且务实的目标,其次要调整自身的状态;在心理上要观察内心的抵抗,考虑时间问题,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把首要事情放在首位上。此外,根据作者分析拖延是家庭、基因、社交、记忆、榜样等多种因素纠结形成的结果,解决拖延现象最根本的方法还是扪心自问。

 

  2019级法律硕士袁杨同学近期阅读了苏力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和《中国担保制度与担保方法》,并就后一本书进行了分享。这是一本介绍我国担保制度的书籍。全书一共七章,分为总则、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以及担保纠纷案件诉讼程序与管辖。作者按照全书的结构以及每章的结构,对我国《物权法》《担保法》以及担保法司法解释进行了重新梳理,尤其时在抵押、质押和留置这三部分。本书在介绍我国担保制度的同时,也穿插了与担保有关的破产法、经济法等知识。此外,作者对独立担保、公司担保主体资格、以及担保无效时的责任承担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有助于读者能够系统化的了解担保法的相关知识。

 

  2019级法学硕士杨恬同学近期阅读了张建伟的《法律稻草人》和老舍的《茶馆》,此次主要分享了《法律稻草人》。这是一本法律随笔集,本书以“法律稻草人”为名,欲表达在一个不尊重法律的社会,法律只能吓鸟,而人对此只会无动于衷甚至视若无睹,犹如稻草人一般。这本书作为随笔集,并不是揭示法律的真理,而是呈现了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从而反映若非做到真正的法治,法律将在现实中充满窘迫与无奈。本书是由若干的小短文构成的,每一篇都会以一则故事引出一个具有深意的法律问题,但它们之间又相互独立。比如,在《街头看法治》和《剧场里的微观法治》这两个故事中,分别以行人对红绿灯规则和观众对剧场秩序的遵守状况进行了描述,从而提出了“法商”这一个概念,即有法律信仰和遵循法律的意识。作者认为民众的法商在法律的实际运作中意义重大,而仅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红绿灯规则和剧场秩序的态度即可反应其法商的高低,而现如今我国的法商水平并不乐观。的确,即使遵守红绿灯是看似非常日常的行为秩序,却又能真切且直观地显现出人们对规则的态度。法律也是一种秩序,只不过它是更高层次的秩序,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运行的秩序。因此需要有人站出来对人们违反秩序的行为予以制止,法治亦是如此,若没有惩罚,法治将不会有序运行。

 

  书中所含的道理,总是能增加我们对人生认识的通透度。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在遇有困顿之时,不陷于表象,而看到更深层次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