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bifa88.com-88bifa必发官网-bifa88

欢迎访问www.bifa88.com-88bifa必发官网-bifa88学术期刊网

段艳文: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期刊业变迁与前瞻

浏览次数: 17261    发布时间:2019-09-27


一、中国期刊业70年变迁


1. 1949—1966年:新中国期刊业开创期

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旧期刊业进行改造,新的期刊事业开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改造完成,在不同社会层面的政治运动协同作用下,对文化、教育、科学、新闻出版等的发展和定位有了新的认知,新中国对意识形态领域的认识更加全面。期刊作为宣传、记录、传播新思想、新政策的媒介,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对原有旧的新闻出版业进行整合改造,使期刊的内容、装帧、文体、发行等方面都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致力于创立和发展通俗性期刊、少数民族期刊和行业期刊,满足社会、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发展的新需求。


其一,期刊管理逐步规范化、法治化。1952年8月16日,政务院公布《管理书刊出版业印刷业发行业暂行条例》和《期刊登记暂行办法》;1952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报纸、期刊出版发行工作的规定》,要求期刊应按期出版;1952年12月28日,当时的邮电部与出版总署颁发《关于改进出版物发行工作的联合决定》。一系列关于期刊出版的法律法规的渐次发布,为期刊业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和纳入计划经济体系提供了法律支撑,极大地促进了新中国期刊事业的发展。


其二,期刊种类、形态多元化。由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期刊出版秩序渐趋正常,新中国期刊的种数、总印数、总印张数逐年攀升。1958年4月2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各省、市、自治区必须加强理论队伍和准备创办理论刊物的通知》,迅速催生了一大批党建新理论期刊。如全国最高权威的党的理论刊物《红旗》正式创刊,随后各地党刊《解放》《七一》《实践》《红星》《思想解放》《前线》等纷纷创刊。《新华月报》《人民画报》《中国青年》《哲学研究》《历史研究》《文学评论》《文史哲》《人民文学》《儿童时代》也在此时期创刊。这些刊物为中国人民武装思想、探索创新,发展经济与科技教育事业,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新中国迎来了第一个期刊发展高峰。


其三,期刊发展艰难曲折。1960年期刊种数由1959年的851种骤降至442种;1960年期刊总印数、总印张数分别由1959年的5.28亿册、12.05亿张降至4.67亿册、10.31亿张。这一下降趋势在1963年左右得到回升。1965年,期刊种数恢复至790种,总印数上升为4.4亿册,总印张数上升至9.35亿印张。这一时期,我国完成了期刊业结构和生态的革命性改造,期刊出版中心也逐渐从上海向北京转移,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理念基本形成。


2. 1967—1977年:新中国期刊业凋零期

期刊出现停刊潮,种类骤降。期刊种数从1965年底的790种下降到1969年的20种,仅存《红旗》《新华月报》《人民画报》和外文版《人民中国》《北京周报》《中国文学》等期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物种数最少的时期。期刊格局逐步恢复,部分期刊陆续复刊。1972年全国期刊种数恢复至194种,总印数达到2.32亿册,总印张数到达9.47亿印张,较1971年有大幅度上升。


3. 1978—2012年:新中国期刊业繁荣期

其一,众多期刊纷纷创刊,内容影响深远。1980年1月10日,国家出版局颁发了《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明确提出出版工作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出版的决定》,一系列政策为期刊业发展指明了方向。1978年,期刊种数达到930种,比1976年的542种增加了71.6%,总印数达到7.62亿册,比1976年的5.58亿册增加了36.56%。这一时期,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期刊纷纷创刊,发表众多经典作品和成果。《世界经济》《新闻学史料》《文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时装》《求索》《半月谈》《编创之友》(1985年更名《编辑之友》)《读者文摘》(1993年更名《读者》)等一系列知名期刊在此时期创刊。


其二,期刊种类丰富,出版呈现新气象。1978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在大会召开之前,1977年全国期刊种数有628种,科技期刊占400种,到1990年前后,全国期刊种数达到5 751种,其中科技期刊有3 190种。文学艺术类期刊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以1987年为例,全国有文学艺术类期刊694种,占期刊总数的12.2%,年总印数4.84亿册,占全国期刊年总印数的18.69%。


其三,市场化、数字化、集团化发展。从期刊市场化的发展来看,主要从期刊产品、期刊营销和期刊产业三个要素着手。


期刊产品方面:当时引领改革风尚的广东期刊工作者,率先将《广东青年》更名为《黄金时代》(1981年),将《广东妇女》更名为《家庭》(1982年)。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先后创刊的还有《读者文摘》(1993年更名为《读者》)《青年文摘》《知音》《故事会》《青年一代》《八小时以外》《啄木鸟》《女友》《今古传奇》等期刊。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财经》等期刊。进入21世纪后,《格言》《意林》《特别关注》《文明》《时代邮刊》等期刊都成了大众喜欢的文化品牌,还有借助与国外品牌期刊合作的优势着力打造的高端时尚期刊,如《世界时装之苑》《时尚》《瑞丽》等。


期刊营销方面:1980年12月,国家出版局印发《〈建议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的书店、书亭、书摊和书贩〉的通知》,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2001年,我国加入WTO并承诺逐步开放出版物的分销服务。2003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取消了从事出版物总发行的资本限制,实现了对内对外全面开放。2003年9月19日,国内第一家获得报刊总发行权的民营企业——文德广运发行集团在北京宣布成立。同时全国各地“二渠道”集体、个体期刊民营发行机构纷纷成立。2009年9月,以期刊电商发行为代表的杂志铺成立。


期刊产业方面:1988年3月,《关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管理办法》印发,为期刊出版单位市场化经营提供了更有力的政策支撑。这阶段期刊种数逐年增长,1978年出版期刊930种,2012年出版期刊增长至9 867种;1978年期刊总印数只有7.62亿册,2012年期刊总印数增长至33.48亿册。2008年,我国期刊广告总经营额达到了31.02亿元。2011年9月,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在成都成立;2001年1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集团控股联合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组建了四川期刊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一家股份制期刊传媒集团;2002年1月,家庭期刊集团成立;2012年6月26日,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由此,我国期刊业也逐步向规模化集约经营转型。


4. 2013—2019年:新中国期刊业转型期

其一,期刊品牌和平台价值凸显。这一时期,我国涌现出一大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期刊。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先后组织了“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期刊方阵”“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百强报刊”“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等各类评奖选优活动,以各类获奖期刊为代表的我国期刊品牌第一方阵已经形成。如《求是》《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文史哲》《南京大学学报》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期刊等成了全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重镇;《读者》《知音》《人民文学》《中国青年》《中国国家地理》《时尚》《三联生活周刊》《家庭医生》等期刊成了全国重要文化品牌;《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中华医学杂志》《物理学报》等期刊成了全国科技成果传播重要平台。另外《光:科学与应用(英文)》《纳米研究(英文)》《细胞研究(英文)》等期刊在本学科领域的影响因子排名进入全球前列,成了体现国家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名片。


随着各地推动报刊业结构性改革,精品期刊的持续推进,区域期刊品牌日渐崛起,“沪刊”“鄂刊”“吉刊”“渝刊”已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出版现象。精品期刊示范引领,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推动传播手段和传播能力建设,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加快建设期刊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二,体制改革走向纵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期刊不断探索体制机制改革,一批非时政类期刊完成了转企改制,集约化、集团化初见成效。如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英大传媒投资集团等积极进行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形成了跨行业、跨领域、跨媒体经营的现代媒体集团;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出版企业,出版能力和经济实力都有较大提升;家庭期刊集团、辽宁北方期刊出版集团、广西期刊传媒集团、四川党建期刊集团,通过整合出版资源,形成了区域期刊集团;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浙江大学期刊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中心等形成了高校期刊集群。


其三,融合出版见成效。数据显示,全国95%以上的期刊开展了数字网络出版业务,以大众生活类期刊的网络阅读、手机杂志、移动智能端的第三方应用程序(APP)和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开放获取(OA)、优先出版为代表的全媒体生产传播形态逐渐形成。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相关部门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我国期刊出版环境不断得到优化。期刊品种不断丰富,期刊品牌日益彰显,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能力不断增强。


二、我国期刊业未来发展趋势


1. 总印数继续下滑

2012年我国期刊业总印数达到33.48亿册,成为我国期刊总印数的顶峰。但从2013年始,我国期刊总印数连续下滑:从2012年33.48亿册下滑至2013年的32.72亿册,2014年又下滑至30.95亿册,2015年下滑至28.8亿册,2016年下滑至26.97亿册,2017年又下滑至24.92亿册,与2012年相比较,五年间下降了8.56亿册。未来一个时期,随着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全民阅读趋势的变化,全国期刊总印数还将呈现下滑趋势。


2. 结构进一步优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也体现在期刊业,主要表现为期刊业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不足和“小、散、弱”现象依旧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期刊业高质量发展。未来一个时期,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将顺应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需要,通过行政审批和市场调节,加快期刊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消费结构调整,推动期刊业供给侧改革,使我国期刊布局更合理、更科学。全国期刊业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战略必争领域,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和战略前沿领域新刊。同时全国期刊业也将积极推动集约经营和集团发展,聚集发展中有效因素,全面提升我国期刊业专业化、国际化能力。


3. 融合更加深入

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也为期刊业带来了理念更新、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更为期刊融合创新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新动能。未来一个时期,全国期刊业将不断推动期刊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传统期刊媒体严谨、系统、规范和权威的内容和市场影响力借用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和手段,逐步形成我国期刊融合发展新格局。


4. 改革加速推进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为我们推进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深化期刊业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未来一个时期,全国期刊业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构建改革激励机制、改革责任约束机制和改革工作容错机制等,确保改革政策和措施有效落地,构建期刊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生态保障。


5. 红利持续释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平台支撑的运行机制,加速扶持传统期刊业转型升级,为期刊业长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还将继续优化发展环境,通过中央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分类扶持各类期刊业发展壮大。


6. 出版模式更为多元

随着科技的进步,期刊业转型升级工作不断深入。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期刊出版模式将更为多元,一方面借助新兴媒体技术将内容一次采集,多平台、多渠道分发,形成品种多样、内涵丰富的知识产品,服务广大用户;另一方面,全国期刊业依托内容生产优势,不断升级服务体系,以期刊广告、发行为主干,会展、培训、信息服务等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满足受众用户新需求,培育新兴业态完成期刊转型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期刊的媒介平台价值。


7.“走出去”更稳健

近年来,全国期刊业从提高国家科技国际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总体要求出发,无论外宣期刊、文化交流期刊,还是英文学术期刊“走出去”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一个时期,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期刊“走出去”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全国期刊业将通过深化与国际同行合作,提高我国期刊国际竞争力,同时通过项目推进,逐步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渠道、平台、品牌以及“走出去”项目和期刊产品。


8. 版权得到重视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这说明国家对知识产权日益重视。2017年年初,国务院和国家版权局分别印发《“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和《版权工作“十三五”规划》,2018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意见》,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向现代化迈进。未来一个时期,期刊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版权保护和运维越来越得到重视。一方面期刊出版单位联合版权方,统筹考虑与版权方互惠双赢,积极挖掘版权衍生价值;另一方面介入现代的版权运营,提高期刊版权管理、运用、维护能力和水平,打击侵权行为,加强IP孵化、开发和转化。


9. 人才流失持续

2015年我国期刊业拥有从业人数11.11万人,2016年我国期刊业从业人数下降至10.33万人,2017年我国期刊业从业人数又下降至10.07万。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期刊从业人数还会继续下降。期刊出版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人才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全国期刊业要树立重视人才的理念,完善期刊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开放、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激发期刊出版单位活力和创造力。另外,要顺应信息社会深刻发展和媒体融合深度发展趋势,探索新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提高期刊出版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新时代期刊工作,汇聚积极力量。


10. 评价进一步优化

目前,全国期刊评价体系众多,从评价目的、评价指标、评价范围、评价结果等方面看各有不同,由于评价体系单一、评价理论不足的因素,核心期刊评价不断受到诟病。未来一个时期,全国期刊业将正视相关评价中突出问题,构建遵循学术研究规律和有利于期刊业健康发展的期刊评价评估体系。

· 结        语 ·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期刊业发展历程,我国的期刊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伴随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期刊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其中,开创期(1949—1966年)完成了我国期刊业结构和生态的革命性改造;凋零期(1967—1977年)在社会发展变迁中曲折前行;繁荣期(1978—2012年)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背景下,我国期刊业开启市场化、数字化、国际化之路。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期刊业进入转型期,取得了历史性变革和突出成就,期刊业品种日益丰富、体制改革日臻完善,期刊出版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全国期刊工作者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作者简介: 段艳文,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常务副社长、主编,吉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期刊史、期刊转型与融合创新。

 

 

 


版权所有:www.bifa88.com-88bifa必发官网-bifa88学术期刊中心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东路8号院 邮编:102401
技术支持: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