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bifa88.com-88bifa必发官网-bifa88

首页 > 年度评选 > 2013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事件

年度评选

2013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事件

2018-06-04 来源:    浏览量(

一、研究生教育“国家标准”出台

(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印发《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2013年9月下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印发了针对学术学位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按照保证质量、体现特色、突出能力的要求,综合考虑各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培养实际,在反复研究并广泛征求学位授予单位意见的基础上,从学科前沿、社会需求、知识结构、综合素养与能力、基本规范等方面研究制定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在保证《基本要求》具有可执行性的同时,也为学位授予单位制定本单位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留有空间。《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按照一级学科,分三个部分对该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进行界定,第一部分是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第二部分是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包括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术素养、学术道德)、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规范性要求、成果创新性要求);第三部分是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包括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术素养、学术道德)、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规范性要求、质量要求)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委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制订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从学科概况、学科内涵、学科范围、培养目标和相关学科五个方面对110个一级学科进行界定和描述2011年3月印发实施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是对《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修订而成的,该次修订体现了进一步扩大学位授予单位办学自主权,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改革学科设置与管理机制等特征,整个学科目录只设置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由学科授予单位在一级学科授权范围内自主设置。依据新目录新编写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将有助于研究生培养单位加强学科建设、优化培养方案和保证学位质量。

(二)研究生教育“国家标准”出台引起了舆论积极正面的反响

《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发布引起了舆论积极正面的反响,媒体纷纷以“研究生教育有了‘国家标准’”为题进行报道。

因为是首部“国标”,媒体报道的热情较高,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大部分媒体对“国标”的出台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观点主要集中在:第一,“国标”提出了各学科研究生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时必须达到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从法理上有效地避免了学术学位“掺水”;第二,更好地保障了培养单位培养研究生的自主权;第三,建议划定研究生质量培养标准,为社会开展质量监督提供依据;第四,研究生教育不能仅靠“国家标准”,还应采取措施提高培养院校以及研究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等。

网民观点主要有:“国标”的出台将给研究生教育质量带来新变化,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研究生扩招,忽视质量,甚至二本、三本都有念研究生的,这是赚钱第一,不顾质量降档的根本;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是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最大的弊端,搞理论的眼高手低,搞实践的目光短浅;对比美国、日本等国外的做法,国外研究生教育没有出台“国标”的先例,我国首次出台国标,其效果有待观察;质疑“国标”出台迟缓,我国开展研究生教育已30余年,现在才颁布“国标”,有“亡羊补牢”的意味。

媒体和网民的典型言论有:

——因为国家标准对bifa88、导师和学生会同时起到促进作用,所以研究生文凭的含金量应该会有所增加。但研究生文凭的真正含金量在于学生最终具有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不是靠国家标准就能解决的,而更多有赖于bifa88、导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此次出台的“国家标准”,从学科前沿、社会需求、知识结构、综合素养与能力、基本规范等方面提出了各学科研究生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时必须达到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从法理上有效地避免了学术学位研究生学位“掺水”以及学术研究“闭门造车”的现象。

——标准化生产线,生产标准化人才。大学的特色何在?人才的特性何在?

(三)研究生教育“国家标准”的反思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这对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制定完善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体系,是应对诸多困难和挑战,推进教育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必然选择;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在改善教育质量的实践中发挥着导向、诊断、基准等作用,是连接教育质量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是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的关键举措;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和根本规范,对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是转变教育行政与管理职能,提升教育行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能力的现实需要

质量标准是质量保障的依据与起点,所谓标准就是公认的、共同遵守的准则,而一系列质量标准就构成质量标准体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处于最顶层的是国家标准,其反映的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最共性的、最基本的质量要求;处于中观层次的是学科/行业/领域标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国家标准的具体化,又是培养单位标准的特殊领域的抽象化;处于操作层次的是培养单位的质量标准,这是最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标准,与具体的培养过程、质量保障活动相联。不同层次的学位标准其构成要素有各自的侧重内容和定位国家和领域标准侧重于比较宏观的定位而培养单位标准是在国家和领域标准框架下的细化和量化。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家质量标准的法律依据或者法律表述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位条例》规定,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关于博士学位的规定是,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二)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三)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学位条例》关于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标准的规定在我国实质上发挥着研究生教育国家质量标准的作用,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制定学位授予实施办法的依据和准则。因此,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架构来看,《学位条例》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国家标准。

本次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托,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制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架构而言,则是属于质量标准体系的中观层次,主要是针对学术学位的55个一级学科制定的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考虑到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一直实行的是国家学位授权体系,而且,学位和研究生学科划分本身就带有国家强制性,因此,基于学科的中观层面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也就带有了“国家标准”的特质。但是,这个学科层面的“国家标准”是指导性的,与《学位条例》的强制性和法律效力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所强调的,在保证《基本要求》具有可执行性的同时,也为学位授予单位制定本单位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留有空间。

基于学科的中观层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有其特殊的背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研究生培养单位一直依仗的《学位条例》所规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已经难以适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以前,《学位条例》关于博士、硕士授予标准的规定是合适的,也具有一定操作性,但是,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这个标准本身的合适性、全面性和准确性遭到质疑,而且变得难以操作,据此建立起来的质量保障体系的效力相应受到影响。究其原因,《学位条例》制定质量标准的逻辑前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当时对于研究生教育的目标、能力要求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和标准,而现在这一方面显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而来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变迁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影响,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多的“解构”,而对质量标准却缺乏应有的“建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的混乱与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急剧爆发。

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尤其是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通过以培养方案或者个人培养计划为载体。研究生培养计划说明是一套由研究生培养单位提供的本单位研究生培养信息的规范。这套详细的说明是在学科指南的主要框架内制定的。它包括知识掌握、智能、技能、态度和专业学习成果的其他特征。每个研究生进入研究生培养单位后都必须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自然要考虑到研究生本人的学习经历与背景、职业发展兴趣以及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等因素,以保证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个性化,与此同时,其制定又必须遵循基本的规则,要严格按照本学科研究生培养计划的相关规定来进行,必须满足基本的质量要求。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既是研究生培养活动及其质量保障必须遵守的基本依据,又是研究生培养活动及其质量保障落到实处的内在动力。因此,如何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真正内化到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质量目标、培养过程的质量要求、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中是其付诸实施的关键。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国家标准”与“培养特色”,也就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如何在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的同时,保持和增强的培养特色。“国家标准”是国家对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基准,正如其名称《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所标识的,它反映的是各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也可以理解为质量标准底线。因此,它必然体现出共性。但是,“国家标准”并不追求大一统,并不阻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特色化发展,从整个质量标准体系来看,“国家标准”是一个顶层或者中观层次部分,要使其有效则必须将其纳入整个质量标准体系之中。从质量标准体系的视角来审视“国家标准”和“培养特色”,则“国家标准”是整个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的骨骼,“培养特色”是整个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的血肉,没有骨骼的支撑则整个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就立不起来,没有血肉的充实则整个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就失去活力。

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2013年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年,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贯穿2013全年。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3月1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4月19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7月10日,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视频会议召开。11月26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一系列改革与发展新政策新措施的出台,受到了舆论的高度关注。

(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

2月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决定完善财政拨款制度、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2月28日,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从财政拨款制度、奖助政策体系、收费制度三个方面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舆论此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但部分媒体简单地以“研究生教育全部自费”之类标题进行报道,对于总体政策解读有失偏颇。

针对此次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人民网、新华社、中国新闻网等媒体都针对客观事实做了报道。中国经济网、羊城晚报等媒体跟进发表时评。媒体观点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聚焦政策出台后的影响,担忧此次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对贫困学生不公平,或将拉大不同收入家庭的教育鸿沟。二是针对部分媒体和网民对政策的误读,做出解读。《中国青年报》刊登的《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带来的“鲶鱼效应”》认为研究生教育取消公费,实行有差别的奖学金制度,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研究潜能”。三是对政策实施后续工作提出建议,建议完善高校奖助学金制度,应注重bifa88和学科公平。

媒体关注的焦点集中在:须建立健全奖助学金体系;或阻挡贫困学子的求学之路;研究生自费符合精英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质疑政策出台过程缺乏调研。

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是两会教育界代表关注的热点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大bifa88长袁寿其提出“凸显研究生教育战略地位,加大研究生资助力度”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bifa88长龚克认为公费研究生消失是时代的进步,这项改革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将产生正面影响全国政协委员、湘潭大学副校长刘长庚称,现行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覆盖面窄、金额过高,容易把学术激励变成争夺大奖的投机取巧建议提高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覆盖面,降低过高的奖学金金额,以体现教育公平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阿不都拉·阿巴斯希望提高欠发达地区研究生的待遇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应给予区别对待。

新闻跟帖中,网民的主要观点有:一是质疑收费逻辑,担心研究生教育全部自费并不能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反而容易催生出花钱买论文等乱象。二是担心此政策会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全部自费极有可能阻断贫困学生的求学之路,贫困学生失去学历优势将更加难以在社会上竞争。三是支持该政策,认为读书交钱理所应当,只有竞争才能培养出人才。

媒体和网民的典型言论有:

——研究生全部自费,或许是一种历史趋势,但该考虑到穷学生的情况,不要因为全部自费而将那些品学兼优却家庭贫困的学生拒之门外,这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从全部公费到部分自费再到全部自费,每一个步骤都存在争议。但是,任何一项制度,在所有人面前,都有公平性的一面。

——从高等教育成本分摊理论看,实行研究生收费改革是大势所趋,这可避“双轨制”造成的不同招生标准、权力寻租问题,也可通过奖学金制度,激励研究生求学成才。而奖助学金制度是否完善,是这一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

——研究生教育收费释疑。今天同学们都在讨论本次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政策,最引人关注的当属研究生教育的收费政策。但是媒体对此的理解大多是在字面上,我们还要看到这次新政增加了奖学金的力度,并提高了研究生的补助力度。

——自费一定会吓跑一些寒门弟子。虽然新政策列举了几种实施自费后的研究生资助办法,但毕竟学费数额是明确的,而对于每个申请者,所能获得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等资助数额是不确定的,对于大多数处于二线甚至三线城市的导师,优秀生源本来就不容易招到,也不稳定,自费政策可能会对这些导师招生更加不利。

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引发舆论密切关注

7月10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视频会议。视频会上,三部委领导分别就《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进行了政策解读和工作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健全导师责权机制,强化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培养质量。这次会议的召开意味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启动随后,陕西、江西、山东、湖南等各省市相继开展研讨会,积极落实研究生教育工作视频会议的精神。9月4日举行的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动员视频会议要求全省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快速行动,10月底前拿出具体实施方案。

综合改革将紧紧围绕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这条主线,以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通过改革招生选拔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导师权责机制、改革评价监督机制、深化开放合作、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不断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实现到2020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目标,为我国进入人才强国和人才资源强国行列提供有力支撑。

媒体普遍赞成减少对研究生教育的公费投入,研究生教育是精英教育,个人应当承担部分成本。21.7%的报道认为研究生投入机制改革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媒体对《建议》中提出加大对研究生的考核与淘汰力度,普遍持肯定态度,认为淘汰不符合培养标准的研究生才能逐步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同时要为导师创造没有顾虑的环境,要重视研究生心理素质、抗压能力的培养,防止因实施淘汰制而出现极端事件。媒体客观报道《意见》中提出的打破导师终身制,强化导师责任,改变单独评定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做法。媒体报道涉及到《意见》中指出的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关讨论基本上停留在“学硕与专硕”的区别上,针对本次教育改革的评论较少。

网民普遍认为取消研究生收费“双轨制”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盲目“考研风”,有助于筛选出更适合科研的人才,提升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网民也纷纷建议研究生收费政策需要辅之以切实可行的资助政策,防止农家子弟、寒门子弟上不起学的现象出现。网民针对要实行淘汰制从多个角度表达自己的疑虑,有一半的网民认为淘汰制的实施可能加大研究生面临的压力;四分之一网民提出评价一个研究生素质高低不能仅看分数、论文等标准,而应该从各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完善的研究生淘汰机制应该建立全面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要为研究生建立权利保障体系,使其免受导师、bifa88等外部压力的影响。网民普遍支持打破导师终身制,认为事实上的导师终身制使部分导师没有危机感,不重视教学质量,进而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网民评论中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同度仍不高,有刚入学的研究生学子表示“专硕”不是bifa88的重点培养领域,是高校为了应付国家政策才招生的。

(三)教育部、人社部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11月4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提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深入推进培养模式改革,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分类招生,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进学硕与专硕“分类考试、分类招生、分类培养”、“强化学位论文的应用导向”、“推进与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探索导师组制”等成为媒体关注焦点。《人民日报》等媒体进行报道,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腾讯网、搜狐网等对相关新闻进行转载。

新京报刊载的《教育部推进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指出,此次出台的意见比较成熟,是2009年硕士生培养方案大调整之后的一次跟进和深化。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应运用不同模式来加深他们的专业知识,学术硕士更注重学术研究,专业硕士更注重实践能力,因此如何设立分类考试和分类培养尤为重要。

网民观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校内校外对接,达到了专业硕士的设置初衷;二是目前高校基本都是以学术为导向的,很难给专业硕士提供专业的师资队伍,这方面还需做出改变;三是认可专业硕士不一定要以科研、发表论文为主,而要多进行实践活动,多和业界联系。

媒体和网民的典型言论有:

——此次出台的意见比较成熟,是2009年硕士生培养方案大调整之后的一次跟进和深化。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应运用不同模式来加深他们的专业知识,学术硕士更注重学术研究,专业硕士更注重实践能力,因此如何设立分类考试和分类培养尤为重要。

——短短3年,专业硕士的报考人数增加了近11倍,数量迅速上涨带来的问题很明显,最大的问题是专业硕士“学术化”,即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养没有明显地区分开来。专业硕士“学术化”突出地表现在课程设置学术化,导师缺乏指导专业硕士的实践经验,培养单位与实践单位的联系薄弱三方面。

(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提高质量

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当前发展的根本方向。应当说,我国自学位制度建立之初就非常重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并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措施,正因如此,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很快就赢得了较好的国际声誉。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来看,有着两个永恒的主题,一是质量,二是改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质量要求和质量问题,相应地采取了不同的改革与发展策略。随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研究生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仅仅依靠单一的、零散的改革不能解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深层次问题,需要进行系统的、综合性的改革。自2012年以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就着力推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前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广泛听取了各界的意见,2013年出台了一系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政策。这些改革政策的一个共同目标就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些改革政策将改革与质量有机统一起来,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

综合改革政策出台以后,研究生培养单位采取了相应的改革举措,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比如。

但也要看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是培养单位通常是关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某个方面,而较少从综合改革的高度来深刻领会这一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真正内涵和要求。比如教育部、国家发展委员会、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这是一个综合性改革纲领,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少有培养单位根据这一综合性改革纲领,结合培养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综合性改革思路和行动方案;或者是制定了文件,但付诸实施的少,更多的是一个文本,而没有成为真正的行动纲领。这并不是说一定要按照国家模式的复制一个综合性改革纲领,而是说当前的实际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综合性改革普遍缺乏系统的、深入的思考。而已如前面所述,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亟需的综合性、系统性改革,缺乏综合性、系统性、前瞻性的改革思路和行动方案的支撑,所谓改革就可能只是小打小闹,难以真正解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三、研究生招生“申请—审核”机制与中期考核淘汰机制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要求严把三关,一是入口关;二是过程关;三是出口关。入口关的质量保证是整个质量保证的基础,过程关的质量保证是实现整个质量保证的手段,出口关的质量保证是整个质量保证的保障。

(一)部分高校试行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审核”制

2013年3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完善招生选拔办法,建立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审核”机制,发挥专家组审核作用,强化对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潜质的考察。这得到了各个的高校积极响应。随着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陆续启动,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开始试行“申请—审核”机制。

媒体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博士招生试行“申请-审核”机制,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核,凸显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二是招生选拔制度改革强化了导师的自主权,淡化了应试教育的色彩,为更多科研能力强的学生增加了上升通道。《中国社会科学报》文章《放权与问责相统一——整体考虑博士生“申请—审核”制》,认为申请审核制利于测试考生在自己研究领域的特长,同时我国博士生招生和培养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全面的顶层设计和规划,防止产生南辕北辙的负面效应;三是建议在放权的同时,建立健全问责机制,防止情感牌、权钱牌等不良风气影响招生考试改革的初衷。

网民观点更为具体:招生考试改革有利于全面考核学生的研究能力,提高博士研究生群体的整体科研水平;取消笔试环节或将更便于人情关系在自主招生环节的渗透,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间;在扩大博士生导师招生自主权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培养,宽进严出,等等。

媒体和网民的典型言论有:

——博士生招生实行申请—考核制,符合博士生教育的规律。导师对博士生培养承担着多方面的关键职责,一定要调动和依靠导师的积极性。新的招生办法,让导师更多地参与到学生选拔过程中来,更好地发挥导师的作用。

——通过这种面对面的考核,能够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是否符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了解学生对未来科研工作的设想是否能够与目前导师从事的前沿领域紧密契合,从而有效发挥学生的最大潜力,满足目前国际和国内前沿学科发展的需要。

——很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申请制的博士更应该宽进严出才能在国内的学术环境下良好的发展下去。希望制度不要受中国特有的关系网的影响而变质。

(二)研究生考核与淘汰机制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大对研究生的考核与淘汰力度,要求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畅通分流渠道,加大淘汰力度研究生淘汰制度受到媒体和网民关注。舆论在对此表示欢迎的同时也指出,必须加大对研究生心理素质、抗压能力的培养,防止因实施淘汰制而出现极端事件。

媒体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实行淘汰机制需要为导师创造没有顾虑的环境;二是当下研究生教育注重招生规模,但对培养质量的关注不足,今后应该淘汰不符合培养标准的研究生,才能逐步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三是淘汰制有利于改变学术生态的逐利化和交易化倾向;四是推行淘汰制表明政府改革研究生教育的决心;五是实行研究生淘汰制,需要培养单位更新培养理念和培养制度。

网民观点主要分为四种:一是淘汰制的实施可能加大研究生面临的压力,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在实行淘汰制的同时,需加大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提出,评价一个研究生素质高低不能仅看分数、论文等标准,而应该从各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完善的研究生淘汰机制应该建立全面的评价标准和体系。三是低淘汰率是学术腐败和学位泛滥的重要原因,推行淘汰制有利于改善现在的学术风气,使总体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四是赞成在推行淘汰制的同时,为研究生建立权利保障体系,使其免受导师、bifa88等外部压力的影响。

媒体和网民的典型言论有:

——批量生产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结果是大大降低了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应该实行淘汰机制提高研究生的质量。甚至更应该限制那些花钱就能获得学位的在职研究生的招生,增加毕业难度,让那些靠花钱读在职研究生的人不能轻易毕业。

——真正意义上负责的导师,其实更应体现在培养过程的兢兢业业,在论文答辩上秉持“严师”之风。而现实的情形却是,在研究生的培养阶段,导师的作用恰恰在弱化,尤其是当下导师日益“老板化”,忙于拉项目、跑关系,无暇顾及研究生的培养,假如到了论文答辩环节,导师再不施以援手的话,研究生的淘汰率恐怕会相当惊人。可见,研究生的低淘汰率,某种程度上恰恰是对研究生培养低质化的掩饰。当导师的作用并不体现于日常培养,而只是出现于论文答辩环节时,又何尝不是一种角色的倒错呢?

(三)招生与考核机制改革要服务于提高教育质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bifa88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在现有的博士生招生制度下,bifa88也难以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此情况下,各高校纷纷开始试行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度。“申请—审核”制是以考生个人提交申请材料取代统一入学考试模式,审查考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决定是否录用。“申请—审核”制的导向是力求基于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综合考核申请人的培养潜力与学术创新能力,以强化导师与科研团队的自主权。此次改革反映出我国博士生招生正在探索一条由以考试为基础的选拔机制,向以素质能力为基础的申请和审核相结合的选拔机制过渡的道路。过去以笔试为主的大一统选拔方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过分统一的入学资格考试,放松了对考生的科研潜力和可承担科研工作的能力的考查,而把反映考生对基础知识、系统专门知识掌握程度的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标准。潘懋元指出,“笔试成绩好的博士生中研究兴趣不大、创新意识缺乏、学术潜质不足的大有人在。”“失英才而不得教育之”是为人师者最痛心的事。这番话道出了博士生导师在刚性的“规范”制度面前的无奈,以及改革重分数、轻评价的人才遴选制度的迫切。规范、一致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一个传统措施,但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研究生需求差异的扩大,过去行之有效的规范、一致这种质量保证方式反而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制约。推行“申请—审核”制就是要在规范、一致与导师自主选拔权、学生个性发展潜力评价之间达成一个适当的平衡,不能为了追求一种形式化的规范和公平而影响优秀人才的选拔。但是,如何在推行改革过程中真正实现bifa88、院系、博士生导师与学生的协调统一,探索出一套符合各方利益诉求的有效机制,最终实现改革的目标,并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而“申请—审核”制是否可以真正解决创新人才的选拔难题?无论采取何种选拔方式,都须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申请—审核”制较大程度上回避了以分数论英雄的做法,回避了大一统的藩篱,但与同时也对公开公正公平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实施“申请—审核”制必须有整体设计,在放权给导师的同时,配套相应的问责制,使招生改革与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和淘汰机制等方面改革配套实施,以杜绝实施“申请—审核”制可能带来的权力寻租和学术腐败现象,使一个好的制度取得了好的效果。因此,博士招生选拔方式的改革对导师、培养单位等参与招生选拔的人员的立场和鉴别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其制度建设应当破立并重,既要打破现有制度对优秀专门人才选拔的制约,推行“申请—审核”制,又要系统设计相应的配套制度与政策,确保“申请—审核”制取得预期效果。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规则,二是程序;要坚持两个要求,一是公开,二是透明。“申请—审核”制度并不是指导教师的福利,也不是政策的空间,而是权力的明晰和责任的强化。

中期考核淘汰制是国外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一个重要构成,普遍推行中期筛选考核,其中美国博士生实行更为严格的淘汰制,其淘汰率在30%左右从研究生培养环节来看,我国研究生培养中也是有中期考核的,但这种考核更多的只是一次学生学业能力和综合表现的一次主观评价,培养单位、导师、学生都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成为走过场,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种中期考核没有与中期淘汰联系起来,因而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其后果就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与监督环节后移,最后质量保证的压力都集中到学位论文和毕业环节,这显然不是一种好的制度设计。当前正在推动培养机制改革,中期考核淘汰制度应当成为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组成部分,或者说应当成为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和保障。缺乏严格的中期考核淘汰制度的有力支撑,就难以真正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保证质量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完善研究生中期考核淘汰制要来自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实际,其一,中期考核的对象问题,主要是针对硕士,还是博士,抑或者博士硕士同时推行;其二,中期考核的重点问题,主要是考核研究生前期的学业情况,还是考核研究生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学术潜力;其三,中期淘汰的救济问题,如何保证中期考核淘汰的公正公平,如何避免非学术因素影响中期考核结果,如何保证研究生的合法权力得到保障;其四,中期淘汰的善后问题,即被淘汰的研究生的出路问题,博士研究生被中期考核淘汰后如何善后,硕士研究生被中期考核淘汰后又该如何善后,以及如何避免研究生中期淘汰可能造成的社会问题。

四、研究生指导教师制度与责任

(一)打破导师终身制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4月19日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导师责任,改变单独评定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做法,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

网民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支持该政策,认为事实上的导师终身制使部分导师没有危机感,不重视教学质量,进而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废除导师终身制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保证政策的执行度和持续性,防止出现反复。

媒体和网民的典型言论有: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是关键。而打破传统的导师终身制“金饭碗”,这就意味着只有符合条件的老师才会被聘为博导、硕导,导师只是岗位不再是身份。

(二)“史上最严导师”引舆论反思师生关系

7月1日,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陈儒军副教授在网上发布《陈儒军研究生学习科研准则》,规定其门下研究生“上午7点至晚上11点,手机必须处于开机状态,并开通来电短信提醒功能。5小时内必须回复导师的短信或电话。”、“离开校园超过20小时须向导师请假”等受到网友热烈关注,甚至有网友直呼“变态”、“令人窒息”,陈儒军也因此被称作“史上最严导师”。面对诸多指责,陈儒军以《晒晒我指导研究生的成绩》一文回应,他认为自己制定的培养模式在国外已有先例可循,是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和要求的。相反,目前国内对研究生的管理太过松散,才导致公众认为这一系列规定“没人性”。陈儒军称,之所以制定这样近乎“企业化管理”的准则,是因为对如今每况愈下的学术风气感到担忧,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逼着学生看文献、搞科研,并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7月12日《中国青年报》以《“史上最严导师”能否让师生关系回归学术》为题对此事进行报道,得到各大网站转载和讨论。

多数媒体聚焦“最严导师”背后的师生关系和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主要观点分为三类:一是认为“史上最严导师”的称谓等于变相承认了当下众多导师对研究生管理松懈,学术风气浮躁,学术研究异化为“学术经济”,研究生沦为廉价高级劳动力的现象;二是剖析师生关系异化的原因,包括研究生培养及管理规则不完善,学生从小养成的被动学习习惯等;三是赞赏“最严导师”的做法,是对浮夸学术品质的纠正,对不负责任的研究生制度的纠正。

网民对“最严导师”多持支持态度:严师出高徒,陈儒军的做法是对学生负责,能够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该导师的规定类似于职场要求,可以提前磨练学生,对学生长远发展有益无害;研究生教育本就是精英教育,陈儒军的做法还原了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但也有不同声音,认为此举干涉学生私人生活,纯粹是为满足个人控制欲。

媒体和网民的典型言论有:

——学术品质优化、教育品质优化,是必要的学术底线,所以,以此衡量“史上最严导师”的做法,才是对浮夸学术品质的纠正,对不负责任的研究生制度的纠正。乱象之下,早该有这种所谓的“另类导师”,逆流而上,大胆叫板,横空出世了。

——其实,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受社会诟病,问题不是仅仅出在哪一方,不是像陈儒军老师这样仅仅对自己的研究生约法十五条就能为自己的研究生培养换得一片净土的,要想研究生教育不再沦为逃避就业的“世外桃源”,要想使研究生教育不再成为拖就业后腿的鸡肋,导师和研究生教育规则制定人员、管理人员也要对自己约法若干条。

——如果不是揪学生给自己打廉价工,能遇到这样的严格硕导很幸运。绝大多数导师不会去费力不讨好。学位是白菜,本事才是金子。

——把学生当成工人来管理就能出成果了吗?真是自以为是。如果单单靠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就能带出好学生,那中国早就成了科技强国了。

——能在全国高校推行吗?让那些混文凭的研究生早点淘汰出局!

——导师有义务给研究生布置学习任务,安排固定的学术汇报,但对于16小时开机、5小时回复和超20小时离校要请假等规定,其实是对学生的不信任,而且干涉学生私人生活。严师可以出高徒,但硕士教育更要因材施教,不要指望师门严规能带好所有学生、解决所有问题。

(三)北大研究生发退学声明抵制“苦力科研”

2月23日,《新京报》报道,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杨恒明发布一封“退学声明”,称北大微处理开发中心副教授佟冬以人未到实验室参加“科研”为名,不允许其毕业,并在必修科目“科研实践”上记不及格。杨表示,实验室的工作“就是把工程文件修改修改格式从一个软件流到另一个软件”,“如果这样毫无意义的苦力劳动也好意思号称‘科研’,本人的确没有参加也不可能参加”。这封抵制“苦力科研”的声明一经发表即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除杨恒明头上的北大光环外,舆论更多关注“苦力科研”这个话题本身。

针对该事件,媒体和网民观点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认为所谓的“苦力科研”其实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一环,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是学生做好科研的必修课,该学生自身好高骛远,不愿付出努力;二是认为导师工作不尽责,以学位威胁学生,获得免费劳动力,而且这不是单一事件,是长期存在的普遍问题,严重影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学分,对此,一方面应该严控研究生规模,另一方面应建立针对导师的考核机制,对不合格的导师,要坚决淘汰。

媒体和网民的典型言论有:

——苦力科研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可能还要从目前的教育体制来分析:在目前的导师责任制下,学生的考核、毕业等事关重大的利益关系都掌握在导师的手里,如果导师不想让学生顺利毕业,很可能就可以以选题方向错误等简单的原因让学生延迟毕业,而延迟毕业就意味着找工作也就得拖后,所以在这样的一种严格的“上下级”关系面前,面对“大老板”派的活,很少有学生敢大胆站出来说不。

——以为自己是哪根儿葱呢,实验室很多活都是繁琐枯燥的事儿,要做很多苦力,是磨练,是态度,这种事情太正常不过了,炒这么火对他自己是毁灭性的,对北大不会有啥影响——这种大爷啊太矫情,去哪个企业哪个bifa88,都伺候不起的。

——工人还有劳动法保障,不爽可以跳槽不干换东家,博士硕士才是最坑爹的,不仅是boss的免费劳动力,退学还一无所有。

(四)严格要求与自由发展要相辅相成

打破研究生导师终身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研究生培养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应当说从制度设计来看,这个问题已经不成其为一个问题。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改革评定制度,要求改变单独评定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做法,强化与招生培养紧密衔接的岗位意识,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问题的核心是完善研究生与导师互选机制,尊重导师和学生选择权健全导师责权机制;研究生培养单位如何根据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来合理调配研究生名额,实现研究生资源的最大化;如何避免“有名无实”现象,确保研究生资源配置的公正公平。

研究生教育质量既取决于研究生本人的基础和发展潜力以及努力程度,又取决于培养单位教育条件、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指导能力与精力投入,还取决于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导师与学生之间应当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对研究生严格要求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应有之义。但是,这种严格要求本身有其特殊性,与其他层次的教育相比,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严格要求更加依赖于研究生的自主、自立,更加倡导研究生的自由发展。因此,这种严格要求可能更多的体现在学术活动上,而不是日常管理上;更多的体现在学业发展结果上,而不是体现在具体细节要求上。也就是说,严格要求要与宽松的氛围相辅相成,要张弛有度。放任自流是导师的失职,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最大隐患;过于苛刻也是研究生自由发展的隐患。

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是国际研究生培养的通行做法,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当前正在推动建立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为导向的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导师应以其科学研究工作为依托,为所招收培养的研究生提供资助。研究生顾名思义要开展科学研究,其中一个主要的途径就是参与导师负责的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这里面就存在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研究生参与导师负责的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是以完成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为目的,还是以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或者更深入地思考,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整体过程设计是立足于研究生发展还是立足于科研项目完成。虽然,这两者是很难截然分开的,但仍然是两种有着本质区别的取向和做法。当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是立足于研究生发展,是为了研究生发展,其评价标准就是所参与的科研活动是否有助于研究生的发展,包括科研态度的形成、科研习惯的形成、科研合作的能力等是否受到了合理充分的训练。在这个视野下,考察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意义的标准不再是其对于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的作用,而是对于研究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苦力科研”要不要做不是看它苦不苦,而是看它对于研究生发展是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既包括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促进作用,也包括对于研究生特定能力、特定素质提升的促进作用,有些科研活动看起来可能是枯燥、简单的,但相对集中一段时间承担这类科研活动可能对于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有着特殊的定向培养作用。

五、部分高校发布《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一)上海多所高校公开发布本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13年下半年,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沪上高校先后发布了本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年6月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印发了《关于建立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的通知》,要求本市研究生培养单位公开发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13年10月,上海大学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2012—2013年度上海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整个报告包括研究生教育概况、基本信息(学位点建设、在校研究生情况、师资队伍建设、办学资源、经费投入、国际交流)、研究生生源质量(研究生生源情况、本校生源的录取情况、生源地分布情况、留学生招生情况)、培养过程质量(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与课程建设、科研训练与实习实践、论文发表与科研成果、国际交流与合作)、党建与思政工作(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党建特色工作、暑期社会实践、思政“两课”改革、特色案例)、培养结果质量(毕业论文、学位授予、就业情况)、教育质量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状态分析、学科评估结果分析、出台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本年度面临的主要挑战、主要的对策和改进措施)等8个部分,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与质量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总结。

2013年10月,同济大学发布了《专业精英 社会栋梁——同济大学2012年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报告的前言指出,质量报告的发布,既立足于主动履行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使命,承担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公开的社会责任,也希望bifa88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能获取源自于社会的巨大动力。同济大学在制定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中,坚持bifa88自身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和核心责任人角色,公开说明符合同济大学办学定位与特色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研究生教育基本状态数据和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状况两个方面说明如何保证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凝练bifa88的办学文化传统和学科优势,向社会展示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特色,比如特别强调国际交流与合作。报告的核心内容与数据中,突出学科对研究生教育的支撑作用,从研究生和导师两条主线公布研究生教育基本情况;通过研究生毕业生问卷调查、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调查等,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闭环;通过研究生人才培养基本活动质量监督来保证培养质量,通过人才培养质量跟踪来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2013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正式编印发布了《华东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2012—2013学年)》。报告由总报告和年度基本数据两大部分构成。总报告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任重道远——我校2012—2013学年研究生教育进展、问题及改进策略》为题,详细回顾了bifa88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目标、取得的进展、面临的问题,以及当前及今后改革举措。基本数据部分则是客观陈述本年度招生、在学、毕业、学位、就业、导师、培养、国际合作、奖助、研究生教育经费、学位授权点、学位评定委员会等方面的情况。报告内容涵盖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领域中的招生、培养、资助及学位授予各个环节,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示bifa88研究生教育的成绩与进展,客观剖析存在的问题

2014年6月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建立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的通知》,正式建立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质量报告”)发布制度。《通知》强调了建立质量报告发布制度的意义,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在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高等bifa88要自觉树立教育质量观念,加强质量常态监控,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编制与发布质量报告是研究生培养单位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回应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关切、践行信息公开社会义务的重要体现;也有利于研究生培养单位主动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自我检查与评估,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通知》要求质量报告应充分体现全面性、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用客观数据和具体事例反映bifa88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状况,并据此作出科学的分析与评价。《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主体内容要求包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概况、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情况(博士、硕士学位点分布及结构、重点建设学科情况、学科评估水平、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分布及结构)、研究生招生及规模情况(研究生招生及生源情况、研究生规模及结构)、研究生培养过程(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源与条件、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研究生课程建设情况、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及成效、导师队伍规模及结构情况、研究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情况、研究生培养特色及改革案例)、学位授予及研究生就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研究生毕业及就业状况)、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成效(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及成效、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服务举措、学位论文盲审及抽检情况、研究生资助体系建设情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研究生论文发表及科研获奖情况、研究生对培养过程的满意度情况、学位论文获奖情况)、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情况(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留学生情况)、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思路等方面。质量报告按学年度编制与发布,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自行在各单位网站首页或信息公开专栏对社会公布,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将以适当形式集中对社会公布。《通知》要求各单位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发布机制,以质量报告的发布为契机,逐步建立与完善质量管理常态化工作机制,逐步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要有“质量”

研究生培养单位发布本单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是对提高质量和内涵发展的积极回应。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给予了高度关注,发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对于培养单位而言,既是增强质量意识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又是回应社会问责和信息公开的有效措施。培养单位通过定期发布质量年度报告对本单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较为全面的、系统的自我评估与审视,发现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措施,进而不断改进教育质量;营造一种质量是生命线的文化氛围,增强培养单位、授权学科、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主动公布本单位研究生教育的相关信息和质量信息,满足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诉求的需要,主动接收社会监督,赢取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

研究生培养单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质量”要进一步提升,其“质量”的提升依赖着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的大量相关数据和信息。上海大学公开发布的《2012—2013年度上海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中的相关数据部分来自上海大学自己完成的上海大学院系教育质量状况年度白皮书(2008—2009年、2009—2010年、2010—2011年、2011—2012年),部分来自麦可思公司完成的上海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和上海大学用人单位需求测量与评价报告(2011)。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编写和发布本单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就是所发布的信息的可信性和可比性。质量报告所涉及的数据和信息一方面要可靠,具有可信性,另一方面要可比,能够进行横向比较。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仅靠研究生培养单位自身是难以收集和积累大量系统的、具有可比性的数据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发布的质量报告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的大量相关数据和信息。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的“含金量”不是报告本身而是报告所反映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持续改进面临的问题和取得的进展。质量保障的关键不是定期发布质量报告,更为根本的是,要按照质量报告所要反映的主要内容,建立起bifa88内部研究生培养过程与培养质量的监督机制与改进机制,bifa88要定期对整个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反思与完善,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重点围绕研究生质量保障的某个或者某几个重要环节进行自我评估与持续改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和改进过程中要吸纳社会用人单位、产业界的专业人士参与其中,改进周期完成后要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质量报告并不是要静态地展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与质量好坏,而是要反映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加以改进的问题和持续改进取得的进展。

(摘自《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  责编:Jia Xiaofei)

 


链接: 政府部门 学会&协会组织 公共机构 评估机构 学术期刊 研究生网站